暖,而高耸的山脉,则抵御了大部分冷湿气流的南下,所以,阿拉斯加对于帝国本土还有其他地区的游客来说,绝对是一个理想的观景地。”
安克雷奇市的导游马学森正在和帝国本土的一支旅游团介绍着安克雷奇市。
这些初来乍到的游客,可以说十分亢奋,他们穿着厚厚的羽绒服,踩着安克雷奇市路边的积雪,玩的不亦乐乎。
“安克雷奇可真是一个神奇的地方!”来自卡宾达市的游客理查德惊叹着说:“我们卡宾达一年四季都比较闷热,和安克雷奇简直是两个极端。”
“这里的城市风貌也和本土有着极大的区别,看起来有些像图片上的苏联建筑。”
阿拉斯加的建筑确实和苏联,或者更准确说是和原沙俄一脉相承的,甚至可以看到不少洋葱头的屋顶。
马学森解释说:“阿拉斯加的建筑确实和苏联十分相似,或者说两者就是同一种东西,当然,这些年来,我们阿拉斯加也发展出了一些自己的特色。”
“曾经阿拉斯加本身就是沙俄的殖民地,所以第一批帝国移民抵达这里后,就延续了沙俄时代的建筑模式。”
“而阿拉斯加本身还有一些沙俄后裔,不过,他们现在已经彻底融入了。”
更准确来说,当年莱茵皇室接手阿拉斯加时,当地的主要居民,是克里奥尔人。
所谓的克里奥尔人,是俄罗斯人与当地原住民通婚或结合,产生了一个新的混血人群,文化上和俄国人没有区别。
不过,正是因为如此,后来当地的克里奥尔人融入阿拉斯加,没有产生太多问题,毕竟克里奥尔人就和东非人一样,都是黄白混血人种。
并且,他们的数量实在太少,在莱茵皇室买过这片土地时,所谓的克里奥尔人也不到两千人。
马学森说道:“原阿拉斯加的沙俄后裔数量虽然不算多,但是我们通过学习他们在当地的一些生存经验,从而度过了早期对阿拉斯加开发的艰苦时代。”
“其中就包括俄国的建筑模式和风格,当然,后来随着城市的出现,在政府的主持下,我们还派人前往沙俄深入学习过他们寒带地区的建筑建造方式。”
“所以,如果你们去过苏联的城市,可能就会惊讶的发现,安克雷奇和它们有多么相似。”
“一直到二十年代,安克雷奇才开始更进一步的考察加拿大,北欧,甚至远东帝国,日本等高寒地带国家和地区的建筑,并且结合安克雷奇自身的特点,形成了一些新的建筑风格。”
早期的阿拉斯加,在城市和定居点发展上,完全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