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问出口的刹那,鸿儒书院的明伦堂里霎时鸦雀无声。
连窗外的蝉鸣都仿佛被这诘问掐断了,只余下学子们粗重的呼吸声。
谁也不敢接话。
哪个敢拍着胸脯说自家先祖是北平土著?
早在五胡乱华那会儿,北平城里的汉人先祖早就被屠戮殆尽了。
那些青史未载的枯骨,早就化作了城墙砖缝里的尘埃。
以詹徽和杨靖为首的内阁,此刻正借着朱小宝的授意,将反攻的号角吹得震天响。
解缙等人的奏疏字字泣血,徐若云的三问更是直戳痛处,两股力量交织在一起,在应天城的街巷里掀起了滔天巨浪。
往日里对朝政讳莫如深的读书人,此刻像是被点燃的枯草,齐刷刷将矛头对准了那些自命清高的文官。
不过三天光景,应天城的舆论就来了个惊天逆转。
先前还站在道德高地上指点江山的文官集团,如今被架在火上反复炙烤。
街头巷尾的议论像烧红的烙铁,一下下烫在他们脸上。
谁还敢提博爱二字?
谁还敢为蓝玉案里的株连叫屈?
詹徽站在内阁值房窗前,望着街面上熙熙攘攘的人群,忽然觉得掌心的冷汗消了些。
这场仗,他们总算是摸到些胜算的影子了。
八月十七日,内阁首辅杨靖奉旨给李时定罪,最终以谋逆大罪判处其斩立决。
紧接着,杨靖又命锦衣卫出手,大肆搜捕李时的党羽。
一时间,吏科给事中吴寻、监察御史罗骞等十三名文官被牵连下狱。
工科给事中郑本、崔皓等九人遭降职处分。
五品以下官员中有三十四人被逮捕入狱,接受严刑拷问。
就连四品以上的十六名官员,也被暂停职务,等候进一步发落。
这场规模空前的抓捕与降职行动,几乎将文官集团的半数人马连根拔起。
直到此时,文官集团才如梦初醒,太孙殿下整治他们的心意,竟是如此坚决。
背地里,他们将杨靖跟詹徽这两个帮凶骂得一文不值,却又不敢有半分公开的反抗。
八月十八日,礼部尚书兼内阁次辅李缘返回京城。
他刚踏入朝堂,朱小宝便以其精力不济、难以胜任内阁事务为由,将他移出内阁,转而提拔礼部左侍郎梁焕进入内阁中枢。
李缘顿时大惊失色,却无力辩驳。
在这场朝堂风波中,立场只有两种。
要么明确反对朱小宝,要么坚定追随朱小宝。
想左右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