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总说大明要国富民安,但政策到了地方,总有太多难处。”
“我一直在琢磨,咱们立国之初,能不能把治国的路子走得更稳当些?爷爷可曾想过永不加赋?”
朱元璋一愣,脸色变了又变。
“这可是毁国根基的事!”
朱小宝连忙道。
“爷爷您先听我把话说完,这事儿当然不能眼下就推行,得一点点谋划,不是三两天就能办成的。”
“可要是真能成了气候,咱大明朝的流民难题保管能立马见起色!”
明朝的赋税制度很复杂,到洪武二十五年,民间虽然稳定了,但朝廷财政并不充裕,国库经常入不敷出。
不算交趾布政司,洪武二十五年的两税银和邮驿收入有两百六十多万两,比洪武初年的一百九十万两多了不少,看着像是经济在增长,其实不是这样。
这些钱要用来给官员发俸禄、供宗室和皇亲国戚开销,还要留着赈灾、军费和修路等。
去掉这些支出,国家税收基本刚好够花,甚至还可能不够,只是问题还没显露出来。
见朱元璋依旧面露难色,他耐心解释道。
“如今肃州、山东、山西等远离中枢的地区,流民迁徙现象仍屡见不鲜,人口统计难以固定。”
“就说孙儿在镇江府张村所见,即便新增了外来人口,丁银却未见增加。”
“流民逃离原属地,不仅使当地丁银大幅减少,还导致接纳地瞒报人口。”
流民问题一直是封建社会的顽疾,各朝帝王都在想方设法的去解决,却收效甚微。
到了明朝,因赋役制度的变革,这一问题愈发突出,直至明末,崇祯皇帝终因无法遏制大规模流民起义,导致国家覆灭。
“孙儿说的永不加赋,其实是为了稳住人口,办法是新出生的人不交税,要是哪家有男丁去世,就用新出生的男丁抵税,这样十年内就能实现永不加赋。”
“明朝规定当兵的和有功名的人不用交丁税,他们的手下和奴隶也不用交,这是朝廷拉拢士大夫的做法。”
“但问题就出在这儿,逃税的老百姓只要投靠士大夫或者躲进皇庄,就能不交丁税,如此便产生了连锁反应。”
“这么一来,人跑了可税不能少,地方官府就会把逃掉的税摊到没跑的人头上,剩下的百姓税赋就更重了。”
“现在这问题还不明显,可五十年、一百年后怎么办?到时候谁能管得住人口流失和税赋变重的事?”
朱元璋陷入了沉思,反复琢磨着朱小宝的话,似有所悟。